关于迁都的信息

sddy008 入门 2022-07-20 84 0

今天给各位分享迁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迁都,都城这么重要吗?

中国都城多在今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五城或附近。

迁都表示国家将原来设立的首都,由另一个城市取代的意思。主要行动是将中央政府高层重要机关总部迁移至更有利于军事防御的内陆新首都,在古代,多数国家都面对不稳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环境,所以古代国家需要迁都的机会较多。

“古代朝代的首都,为何都爱向东迁移?”

这是近来,在网上看到的一个问题,觉得挺有意思,遂决定拿来探讨一下。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它所指不明,问的东西也很模糊。那么,它究竟是想探究单独一个朝代之中,首都向东迁移的原因,还是想问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首都向东迁移的原因呢。

这两者其实有一些差别。

如果,它问的是前者,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对于单独一个朝代而言,确实有许多朝代的首都,原本在西边,但是,后来却迁移到了东边。这样的朝代,据不完全统计,有汉朝、晋朝和宋朝。但是,并不是所有朝代的首都迁移都有这样的规律。

当然,三皇五帝,那种远古时代和夏商周时期,因为,时间太过遥远,相关史料并不充分,故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为了避免引起读者的混乱,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在现代历史课本里,我们把汉朝分为东西汉,晋朝划为东西晋,宋朝分作南北宋,好像它们都被分成了两个朝代。

那么,若是这么算的话,汉晋宋就是六个朝代,但是,事实却并不如此。

所谓的东西、南北只是我们后人为了方便而人为做的划分,其实,在当时百姓的眼中,只要皇帝的姓(血统)没变,那朝代就没变。

在这几个朝代里面,西汉首先建都长安,而后,东汉移至洛阳,这是因为中途汉家皇位,被王莽篡夺了几年。后来,光武帝便把汉朝的领土,又重新打了一遍,待到天下被刘氏夺回以后,旧都长安因为各路强人好汉来来往往,屡遭破坏,早已不堪使用。

再加上,刘秀创业之初,根据地就在河洛一代,故把首都从长安迁至洛阳。

而晋朝呢,最初继承曹魏的国祚,首都也是在洛阳,但是,后来北方大敌南下,长江以北的国土,眼看是守不住了。而长江以南地区的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为旧时吴国的首都,此地经过吴国孙氏几代人的经营,颇具规模,经济比较富饶,又有长江之险,可将北方强敌隔绝开来。

于是,晋朝遂把北方的土地大部放弃,而把首都从洛阳迁至了建康。

宋朝的情况和晋朝差不多,首都原本在中原地区的开封,后来,因为屡遭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先是契丹,再是女真,最后是蒙古,实力一个比一个强,宋朝没有一个能打过的。领土越打越南,首都自然也跟着迁到了南边的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就相对位置而言,临安在开封之东,所以,说宋朝的首都由西边迁移到了东边,这句话是没毛病的。

当然,若是每个朝代的首都,“都”爱往“东边”迁移,这就有问题了。

比如:明朝,清朝就不是。

起初,明朝首都在朱元璋灭元之后,定在了南京,而后,经过靖难之役,才被明成祖朱棣移到了北京。这里要说往东迁移,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而清朝亦是如此,原本,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建都是在东北地区的沈阳,时称盛京。后来,顺治帝入关后,便把都城迁至了更为繁华的北京。

那么,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而言,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从大一统的秦朝开始说起,中间请自行忽略那些偏安一隅的小政权。

秦时建都咸阳,在今西安附近,之后汉继秦统,建都长安,也在西安附近。而汉朝迭经王莽之乱,迁都洛阳,向东移了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之后,曹丕篡汉,司马夺位,魏晋之时,中原几番易手,但是,王朝的都城,基本都在洛阳周边。

之后的南北朝,中国陷入了混乱时期,待到隋文帝灭了江南陈朝,中国才算重新统一。起初,杨坚从北周皇帝手中,接过大位的时候,都城建在了关中的大兴之城(今西安)。而后,杨广继位,眼见西边穷苦,东边富庶,遂把首都迁到了洛阳。然而,隋朝没撑几年,便被李氏夺了天下。

相比而言,唐朝的都城比较稳定,除了武则天执政快结束的时候,有过一些小变动,近三百年来,基本都在长安。紧接着,是五代十国,中原又开始乱了,这里略过不表。单说赵匡胤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多时便建立了北宋,北宋定都开封。

之后,北虏肆虐,宋人重文轻武,较量不过,遂一路难逃,把都城迁到了临安。当时,中国的南方一直为宋所有,但是,中国的北方却像足球一样被各少数民族传来传去,从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人。直到蒙古人南下,不但把北方这个球抢到了脚下,还顺手把宋朝的南方之地,也夺了过来。

此后,元兴宋灭,中国到了历史上领土最广的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再往后的明清两代,大部分时期,中国首都都在北京,基本没怎么变过。

事实摆完了,最后说结论。

若是从单个朝代而言,中国确实有许多朝代的首都从西边移到了东边,但是,却并不能说是他们“爱”迁移到东边。因为,迁都大多是统治者们,为了躲避战乱被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种主动行为。

若是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首都的位置确实有逐渐东移的趋势,但是,同时也有逐渐北移的趋势。这里除了躲避战乱以外,还有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方便粮食运至京城,有的是为了方便统治者们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有的是因为战局的推进而逐渐前移,有的则单纯是从一个相对贫瘠的地方迁移到了一个相对富庶的地方。

所以,不管怎样,我们不能说中国历史上朝代的首都,“都”爱向东迁移,我们只能说,从总体来看,它有向东迁移的趋势。

一直以来,迁都是国之大事,有“牵一发动千钧”的效果。不仅迁都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将随着新都的诞生而发生改变,其它国家也将依照新都的情况而改变与这个国家的联络方式,比如:驻该国的使馆要迁到新都啦,随着该国的政治经济和人口分布的改变,对该国的经济政策也要变化啦等等。因此,迁都实际上牵扯到许多人的现实利益,是个系统工程,由于众口难调,实施起来就格外困难。

国民政府的四次迁都是什么?

国民政府的四次迁都分别是,第一次,1912年南京迁都往北京。1928年,北京迁都南京。1937年南京迁都重庆。1945年,重庆迁都南京。正好对应着中国历史的一些大事。1、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北洋政府灭亡。3/1937年,日本侵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坚持抗战。4、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首都返回南京。

古代时期的王朝为什么要选择迁都?

在古代,首都一般意味着就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代表着一个国家王朝的实力。而迁都则对于国家王朝的各个方面影响都很大,所以一般而言,君王是不会要求迁都,但历史上迁都的君王也有很多,他们的迁都就是在于有更多的利益追求。

一、政治斗争的需要。原先首都地区,君王的反对势力盘根错节,关系复杂,而且实力也很强大,并且使用武力进行铲除的代价太大或者没有能力进行武力解决,这个时候通过把君王自己从这个泥潭里摘出去,确保自身的安全了,然后再回过头来收拾原首都的反对势力。比如商王盘庚迁殷,北魏孝文帝南迁,都有摆脱原有贵族势力对政治的影响,巩固自己帝位的斗争需要。

二、经济文化影响力不足。原有首都由于政权起始地的原因,所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政权建立后也还是没有迅速发展,而在其它地方则刚好有一个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繁荣的城市。这个时候考虑到经济文化对于全国的辐射影响力,君王也会考虑进行迁都。比如秦迁咸阳,金迁燕京,元迁大都等。

三、地理位置偏远不适合。由于原首都所在地理位置处于国家王朝的地理边缘区域,不利于君王对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影响国家发展。比如金迁燕京。

四、受军事威胁比较大。1、原首都地理位置上处于国家地理边缘,容易收到其它国家势力的骚扰和攻击,不利于国家稳定。这时也会考虑进行迁都。比如上面提到的秦迁咸阳,孝文迁洛,都有解除西方北方草原民族骚扰困境的考虑。

五、受战乱影响,原首都残破。原首都收到战争的摧残,已经破损不堪,想要通过维修回来工程量很大,以目前的力量不足以修好,那么换一个完整的城市作为首都更加方便,比如平王放弃镐京,东迁洛阳。

六、就近应对最大敌对势力的需要。由于敌对势力的无法消灭,需要长期进行对抗和关注,因此需要就近召集军队对敌对势力进行随时发动。比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就近关注蒙古草原,针对草原发生的事可以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掌握,及时发动攻击和防御。

七、由于原首都面临被攻占,被迫临时迁都。原首都处于敌对势力的军事攻击之下,随时都有被攻占的危险,这时就临时迁往其它城市,当做临时首都,比如李隆基迁蜀,慈禧太后迁陕,国民政府迁渝。

古代君王迁都的原因很多,但最后迁都都是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有些这些因素多一点,有些哪些因素多一点,最后都是为了加强对国家王朝的控制和发展。

古代统治者为什么要费尽迁都,迁都在当时有什么特殊意义?

古代都城

迁都是指国家将原本设立的首都,迁移至另一个城市的意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庞大复杂的迁都,著名的迁都有商代盘庚迁都、孝文帝迁都洛阳、宋高宗迁都临安、元世祖迁都大都、明成祖迁都北京等等。在对于搬个家都费劲的现代人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在交通条件极其不发达的条件下,连出趟远门都既伤财又费力的古代为何频频迁都。今天,本文将以地理区位、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基础等因素为线索,来与各位聊聊古代统治者为何要迁都呢?

一、躲避自然灾害侵袭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在生产力水平与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自然灾害是束手无策的,唯一能够降低损失的做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尽量避开那些极其容易发生水患、洪涝以及地震的地区。

1、周平王东迁洛邑

周平王是申后所生的幽王太子,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王东迁”。西周末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幽王十分宠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其一笑,这自然招致了各诸侯的不满,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此外,周平王东迁洛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

古都洛阳

据史料记载,宣王末年,西北关中连年干旱,就连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岐山一带还发生了地震灾害,极大的威胁到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在这样灾害频发的背景之下,作为一国之君的周平王不得不带领着他的子民们找寻一片更加适宜居住与劳作的土地,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洛邑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适均”,在综合地理位置与阴阳五行学说之后,周平王最终从镐京东迁洛邑。

2、明代迁都北京

北京是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时的封地,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下京师南京,在奉天登临皇位,史称明成祖。明朝在先前是以南京为京师的,当时朱棣在即皇帝位后,一直想要设立北京为新的京师。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其亲信、势力大多集聚于此地。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首先,南京地震十分频繁,比如在永乐二年十一月癸丑夜,京师地震,济南府城西地震有声。在自然灾害加之“天人感应”以及“灾异天谴”思想的影响下。朱棣召文物群臣谕曰:

“今地震京师,固由朕之不得。然卿等亦宜戒谨修职以共回天意。”其次,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因而永乐元年春,成祖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元年,明成祖要求郭资负责储备粮食,积蓄财务,为营建北京做准备,并最终在1421年正月正式完成了迁都之举。

北京皇城

二、出于对地理区位的考虑

1、镇压异己,排除侵袭

影响都城的转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反叛势力的干扰。首先,从军事上来看,那些地理位置偏于北方的都城极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而且在发生战争时也无法得到既快捷又有效的支援。其次,由于各路贵族势力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因而统治者也会通过迁都来达到镇压异己,巩固王位的目的。

商代盘庚迁都

商朝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那就是频繁的迁都。商汤建立商朝时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其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商朝的都城才基本固定下来。盘庚决定迁殷,是经历了一番斗争的。商朝前期曾有“九世之乱”,九代商王都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过纷争,有的人认为父死子继天经地义,有的人则认为兄终弟及才最公平,一时间,关于王位继承合理性的论述众说纷纭,直接后果就是日渐膨胀的贵族势力危及到了商朝的统治。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消减贵族的势力,就要改变贵族的地理优势,其中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迁都,这也成为了商王的战略措施。除了内部纷争,军事上的动乱也是商朝屡屡迁都的客观原因之一。

《尚书·盘庚》中有记载,盘庚追述先王迁都原因时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蕨攸作,视民利用迁”,

这里的“大虐”,指的就是商朝当时内忧外患的困境。当时商朝还受到了西北地区各方国的侵扰,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王朝虎视眈眈,国家的统一受到了极大威胁。盘庚继位之后,深知商代正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时期,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它最终决定将过渡迁移到殷这个地方。一方面,能够控制四方诸侯,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防御各方国的侵扰,可以说盘庚迁殷,是我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迁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迁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